新华日报 2021年11月03日 第7版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在这收获的季节,苏州市职业大学即将迎来建校40周年暨办学110周年的重要时刻。
栉风沐雨百又十年,砥砺奋进四十春秋。从发轫于1911年的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到如今拥有12个学院(部)、51个招生专业的区域品牌高职院校,苏州市职业大学始终立足地方,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推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职业教育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代。我校正抓住有利时机,致力于培养一支‘高品德、高技能、高适应’的人才队伍,成就师生精彩人生。”苏州市职业大学党委书记钮雪林说,学校将始终按照党中央要求,瞄准区域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不断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稳步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提升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立足苏州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美窗口”目标愿景,努力呈现职业教育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加速迈向全国一流品质院校。
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品质发展之道
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次重申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指明了方向。
大学之道首在为国育才。“建校以来,苏州市职业大学已为社会输送了18万名各类人才。站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学校将紧紧抓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整体规划,坚持质量为先,坚定精准发展,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为职业教育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贡献职大力量。”苏州市职业大学校长曹毓民说。
立足学生成才。“修技”先“修身”,“治术”先“治德”。探索“思政+专业”双主体教学新模式,整合苏州地域资源和各学院专业教师力量,推动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国家级技能大师、企业CEO、人力资源经理、文化传承人、优秀毕业生等共同参与研究开发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生命教育新模式,在全国率先创建大学生抗挫折教育体验馆,建设苏州首个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基地。
在专业技能建设方面,学校深度对接苏州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两大产业体系,深入推进校企融合,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申报建设一批“1+X”证书试点和考核培训基地,将试点工作与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相结合,使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托产业(企业)学院,组建订单班、现代学徒制教学班,面向产业链与岗位群需求,重构“底层基础+中层模块+高层方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立足教师成长。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命脉”,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关乎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础。针对青年教师,学校实施青年教师全面发展和“双师双能”培养计划,组建跨学院、跨专业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培育高层次优秀教学科研群体,形成杰出人才与优秀团队互促互进的人才队伍发展态势;针对引培高端人才,学校实施“名师工程”和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探索项目制、聘任制等柔性用人制度,健全高层次人才引培制度,引培若干在学科专业领域、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起带头作用的高水平专家和一批青年教学科研生力军。
通过探索多元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和教师相互成就,拥有了更多的人生可能。例如,借助学校提供的平台和资源支持,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骨干教师汪义旺锐意开展了“创新班”教学模式改革,通过传帮带培养了大批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人才,指导学生在各类大赛中获奖100余项,涌现出省大学生年度人物、省最美职校生等大批优秀学生,而他本人也入选教育部首批产业导师,荣获全国科技创业导师贡献奖、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教师最高奖、劳动模范,成为首位中国产学研合作“工匠精神”奖的高校教师,书写了一段师生携手奋进的佳话。
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品质发展之魂
没有创新,职业院校的发展就没有灵魂。身处开放创新前沿的长三角地区,苏州市职业大学始终坚持“借力打力”,探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社会服务协同推进,化社会资源优势为办学优势,推动学校内涵质量建设。
前不久,世界五百强企业亨通集团有限公司入选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专程向苏州市职业大学发来感谢信,感谢学校在促进企业管理能力提升和技术革新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让师生们倍感鼓舞和欣慰。苏州市职业大学长期以来把科技创新作为品质发展之魂,为职业教育做“加法”,形成了一批具有专业核心竞争力的科研创新团队,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十三五”期间,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实施2018科技创新重点建设年工程,开展科研平台建设、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3个专项行动计划,修订出台一批激励政策,科技创新制度体系初步形成。获批国家级创新平台2项,省级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4项。“太湖众创”获批国家级大学生众创空间,“3C产品智能制造”获批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25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成绩位列全国高职高专前茅。授权专利956件,其中发明专利310件,实现知识产权成果转化65项。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6项。石湖智库发表市级决策咨询报告57篇。
下一步,苏州市职业大学将推进实施“十四五”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着重实施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年工程,建立“目标牵引、任务带动、成果导向”的科研组织模式,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体系,推动协同创新,建设高水平跨地区、跨学校、跨学院和跨学科的交叉创新平台,培育高水平创新团队,进一步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创新科研评价体系。“十四五”期间,构建校、院、项目组三级协同管理的科研组织新模式,进一步优化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激发科技人员在技术路线决策、经费支配、科研资源调动方面的主体作用。
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十四五”期间,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将明显增强,科技创新突出人才持续涌现,形成一批具有专业核心竞争力的科研创新团队,创新团队组织协同攻关,加大高质量科研项目培育力度,产出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成果。
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十四五”期间,将充分发挥研发基地的技术创新和科普功能作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构建专业高效的知识产权运营和成果转化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始终把服务地方作为品质发展之根
一所地方职业院校的茁壮成长,源于对自身定位的清晰认识,更得益于区域和城市的发展涵养。
立足苏州,服务长三角。地方的发展方向就是学校的努力方向。长期以来,苏州市职业大学紧密关注区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着力推动“专业对接产业转型、科研对接地方经济、人才对接社会发展”三大对接,形成适应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人才需求变化的专业建设和科研体系。
联合地方政府部门打造“融合发展共同体”,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苏州市职业大学将校地合作范围从企业、行业拓展到政府部门,由点及面地进行全方位拓展,与苏州市发改委、工信局、文旅局等10多个部门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立足自身专业结构和优势特色,积极对接“板块区域”,开展“一院一镇”合作,切实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截至目前,苏州市职业大学累计与17个乡镇及其他区级政府部门开展“一院一镇”合作项目达21项。今年上半年,学校与丰县欢口镇签订了“一院一镇”合作协议,这也是该校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跨区域校地合作道路的首次探索。
联合“大院大所”着力提升合作层次,产学研用互促相长。苏州市职业大学以“大产业、大企业、大院所、大项目”合作为重点,推动高层次、高水平合作。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苏州研究院签约并成立“苏州市职业大学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与江苏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中国电科第三研究所、赛迪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同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华夏经济研究院等10家大院大所签约合作,建立“苏州数字经济产业研究院”等3个创新平台、1个联合实验室和4个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实现高层次合作共赢;牵头成立的“智能控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成功入选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面向行业企业夯实合作载体,推动人才供需对接。苏州市职业大学依托行业(商会)、龙头企业,合作共建企业(行业)学院、产业学院,实现了市级以上品牌专业(群)、企业学院全覆盖。与中检集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建“中检产业学院”,与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航天云网、苏州市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在苏州市工信局的指导下共建“苏州市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成为“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与亨通集团等产教融合型示范企业联合组建“光通信产教融合联合体”,成功入选苏州市首批4个千亿级产教融合联合体;博众·凡赛斯自动化学院、电梯学院、光电行业大学等近三年分别获评苏州市优秀企业学院。
对接社会需求梳理优势资源,拓展对外服务能力。苏州市职业大学针对地方和企业需求,详细梳理了校内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方面的优势资源,编印了《苏州市职业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资源汇编》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向社会发布,提供“菜单式”和“定制化”服务;积极拓展社会培训,承担社会责任,与贵州省铜仁市、陕西省延安市结对并形成了对口帮扶;“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基地”成为省红十字会培训基地和苏州市实事项目;校地共建的区域化“双创”公共服务平台,“太湖众创”获得国家和多项省级载体认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有效舞台。
从区域办学到国际发展,从筚路蓝缕到日新月异,苏州市职业大学凭借着扎实作为和奋勇担当,在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正以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朝着建成高水平职业院校和全国一流品质院校的办学目标阔步前进。